山寨文化
从最初的“山寨手机”到“山寨明星”、“山寨歌曲”、“山寨版电视剧”、“山寨诺贝尔”等,稿的沸沸扬扬的“山寨春晚”。从2008年开始,“山寨现象”正从经济行为演变为一种泛文化现象,对主流文化产生一定冲击。研究人士认为,应对“山寨现象”形成的泛文化趋势给予关注。
云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人士宋笛说,“山寨”一词有对应于城市、主流、庙堂的乡野、草根和民间之意,既有所谓江湖的豪侠气,又有弱化社会秩序的无赖气。在传统社会中,黑白泾渭分明,而“山寨”沿用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创新精神,在黑和白之间试图找到灰色地带,用以柔化规则、消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固有元素,形成某种语词符号上的突破,进而形成文化上的突破,客观上冲击了国家法律和主流文化。
宋笛认为,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证明,一段时间内就会出现一个文化主题,以强化和宣泄公众的文化思想和利益诉求,“山寨”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是多元社会对于草根文化的高度归纳,它涵盖了很多东西,如“恶搞”、颠覆、仿效、解构等娱乐模式,最终“仿制”都可归结为“山寨”。
云南大学社会学学者马居里认为,“山寨现象”形成的“山寨文化”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宣泄愿望。比如“恶搞”,既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娱乐,也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。最近出现的山寨版《红楼梦》,就表达了网友对新版《红楼梦》的不满。
广州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认为,“山寨文化”的涌现对主流文化发起了强劲挑战。
……